评估疗效时,要做哪些检查? 疗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免疫联合治疗效果会更好吗? 肿瘤增大,是不是免疫治疗没有效果呢? 出现副作用是否与疗效有关? 对于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评估,目前采用的是2017年发布的iRECIST(实体瘤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标准)。我们一般以「肿瘤的大小变化」,作为疗效评估的参照,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2]: 根据iRECIST标准,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即使出现新病灶并不代表治疗无效,如果总肿瘤负荷增加≥20%,需要再次确认疾病进展,才能评价为治疗无效。 在免疫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估跟其他治疗不同。肿瘤有可能先增大、再变小,这种情况又叫做“假性进展”。
一、评估疗效时,要做哪些检查?
三、免疫联合治疗效果会更好吗?
肿瘤增大是不是免疫治疗没有效果?
接受免疫治疗的人群,约有7%-10%的患者经历了“假性进展”[1]。
▲免疫治疗引起的假性进展(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一过性增大通常是由于过量免疫细胞浸润肿瘤组织所导致,更直白来讲,就是药物正在“敦促和调动”更多免疫细胞(T细胞)来攻击癌细胞。
表现为免疫细胞急速增多,把肿瘤组织团团包围,在影像上显示为肿瘤组织看起来变大了,疾病进展了,但实际上并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评估患者的情况,是否有其它新病灶出现,患者状况是否良好,并且医生通常会建议继续进行2-3轮的治疗(约2个月),然后再次进行评估。
如果患者感觉病情加重,同时影像学结果显示肿瘤增大且有新发病变,那么免疫治疗可能没有起效,医生会建议停止并尝试其他疗法。
除了“假性进展”,免疫治疗还有另一个特点,叫做“长拖尾效应”。
长拖尾效应表现为,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可以持续得到稳定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获益,甚至停药后疾病仍然继续缓解,目前推测可能与抗肿瘤记忆T淋巴细胞的产生有关[1-2]。
▲免疫治疗特有的“拖尾效应”(图片来源:网络)
出现副作用是否与免疫治疗疗效有关?
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与疗效是否相关,一直是患友们关注的话题。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相比,因为作用机制不同,不良反应 (irAEs)也很特别。
常见的如皮肤、胃肠道、肝、内分泌及其他少见炎症反应,其中以皮肤毒性最常见。而且的确有部分研究显示,出现了不良反应,有可能预示免疫治疗的疗效更好。
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主要为非小细胞肺癌)来看,免疫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跟疗效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皮肤毒性或内分泌系统毒性,出现不良反应有可能显示疗效更好,具体表现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更长、中位生存时间更长 [3-4]。
就此,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叶峰教授也在专访中提到: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跟疗效有一定相关性,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会对机体造成破坏。
例如,如果出现免疫性的心脏病和免疫相关性肺炎,它单独的药物所引起的毒副反应就比肿瘤对它的威胁还更大,这种情况下就看不出生存期的差别。
因此免疫治疗中出现了不良反应,要根据类别判断到底会不会跟它的疗效呈现正向关系,毒性越大,它跟疗效相关性就越小,毒性越小,它可能就跟疗效的相关性会比较密切一些。